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知識、寬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適應國家衛生服務體系和個性發展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素養、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發展潛質的初級臨床醫師。
二、培養要求
1. 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要求
(1)能夠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認識、分析問題;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
(2)珍視生命,關愛病人,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將預防疾病、驅除病痛作為自己的終身責任;將提供臨終關懷作為自己的道德責任;將維護民眾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3)善于理解、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背景、信仰、需求、利益、隱私和人格,具有較為順暢的人際交流、溝通和信息反饋能力,能夠清楚認識患者、家屬和同事們的共同協作和努力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遵紀守法,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病人和自身的權益。
(5)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要領和技能,達到國家大學生體育鍛煉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體魄強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 知識要求
(1)掌握與醫學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及行為科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
(2)掌握生命各階段的人體正常結構和功能、異常病理結構和機理、致病病原體以及藥理學基本知識。
(3)掌握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原則和康復保健原則。
(4)掌握預防醫學、全科醫學和中醫學基本知識,了解國家衛生政策和法規,掌握健康教育、社區衛生服務和疾病“三級預防”原則和知識,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基本規律,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
(5)掌握生物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醫學研究的設計、測量和評價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3. 技能要求
(1)具有規范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歷書寫能力;熟練掌握常見病、多發病診斷處理的臨床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
(2)具有臨床照護患者的能力,具有與患者、家屬或同事進行有效溝通和合作的技能,具備基本的健康宣傳教育、社區衛生服務和疾病預防能力。
(3)具備運用循證醫學原理,針對臨床問題搜集證據、評價證據和循證決策的初步能力。
(4)掌握一門外語(英語),達到國家大學英語考試四級水平,能夠閱讀基本的專業外文資料;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達到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水平。
(5)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三、專業主干學科、核心課程和課程模塊
1. 主干學科
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 主要課程(19門)
細胞生物學、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診斷學、外科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
3. 課程模塊和教學目的
對應培養目標要求,必修課程分為“通識人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三個大模塊和七個子模塊。
(1)思想政治理論和人文素質課程模塊
培養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掌握寬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行為、法律和倫理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和鍛煉學生交流、溝通和協作能力。主要由體育課、政治理論課、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和衛生法學等課程組成。
(2)自然科學和公共基礎課程模塊
培養學生具有較熟練的公共英語和初步的專業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掌握專業學習所需的數理化及計算機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由英語、高等數學、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學等課程構成。
(3)醫學基礎課程模塊
構建學生堅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能力,主要由細胞生物學、人體形態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生物化學、人體機能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等課程組成。
(4)預防醫學與科研方法模塊
使學生掌握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衛生系統運行規律,培養和訓練學生的信息收集、管理、評價和循證決策能力,具備批判性思維意識和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主要由醫學信息檢索、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學、社會醫學、健康教育學等課程組成。
(5)臨床基本技能模塊
使學生熟練掌握病史采集、體格檢查,以及常見病、多發病診斷處理和臨床操作的基本技能,為臨床理論學習、臨床實習和畢業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奠定基礎。主要由診斷學、外科學基礎、醫學影像學、核醫學和臨床技能訓練等課程組成。
(6)臨床專業理論與見習模塊
通過理論教學和見習,掌握內科、外科、專科等臨床知識、診療技能,通過臨床整合案例和“病例導向學習(CBL)”整合基礎和臨床之間、臨床各科之間的學習內容,訓練臨床整體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主要由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耳鼻喉科學、眼科學、口腔科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康復醫學等課程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