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體態不良
是因為骨盆變寬了么?
有一點寶媽一定要明白,生完孩子所謂的“媽媽臀”“假胯寬”,并不是有些宣傳上寫的的骨盆關節變大了,而是孕產期變化導致的身體變化的整體外在表現。

從孕四周開始,身體分泌松弛素,腰腹骨盆周圍肌肉、韌帶變得松弛,受松弛素、孕期身體負擔的加重、日常生活中不良姿態及產后疲勞等多種因素影響,寶媽們核心肌群力量下降、骨盆帶穩定下降,繼而可能產生骨盆骨骼排列不良出現恥骨聯合分離、骶髂關節紊亂、骨盆位置異常及某些肌肉的異常代償。
因此,生完孩子不是真的骨盆變寬,而是骨盆位置及骨盆帶肌肉力量失衡導致的功能和體態的改變。“骨盆歪斜”或“骨盆旋移綜合征”是產后寶媽骨盆位置變化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生率可能高達60~80%。
骨盆“歪斜”
會帶來什么問題?
部分骨盆的“歪斜”只是骨盆相對位置發生改變,整體結構上和大小并未發生改變。

① 疼痛
有部分寶媽的骨盆會在產后發生結構的微小移位而產生骨盆帶疼痛問題,例如恥骨聯合分離、骶髂關節紊亂。

② 生物力學改變
骨盆“歪斜”的情況不僅會影響到骨盆本身,還會影響到全身其他部位的生物力學改變,是導致神經、全身失調的重要因素,容易出現脊柱代償性側彎、骨盆旋轉功能性長短腿、骨盆前后傾等姿態異常。

③ 美學方面“體態殺手”
肌肉萎縮塌陷、脂肪堆積出現媽媽臀、假胯寬;腹壁松弛、骨盆前移小肚子突出;下肢力學改變出現XO型腿等等,不僅影響外在形態美觀,更直接影響產婦身心健康。

徒手真的可以
復位骨盆嗎?
“徒手整骨”這個概念現在非常火熱,不少產后寶媽想通過這個方法恢復體態。實際上,手法治療確實是改善產后體態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只通過這一種方法治療的話可能收效甚微,還是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療。建議產后42天體檢時進行體態骨盆評估,及早發現問題早期干預治療效果更佳。
① 手法治療
疼痛管理、異常緊張肌筋膜釋放、必要時關節整復手法恢復良好排列關系。
② 物理因子治療
利用物理因子方法作用于人體達到治療的目的,常用方法:中頻脈沖、局部熱療、拔罐等。
③ 運動康復
正確有效的腹式呼吸模式恢復三腔對位共軸、核心肌群力量及穩定性的增強、拮抗肌群彈性及平衡性的恢復、脊柱靈活度及骨盆穩定的提升、運動功能整合。
④ 日常生活“不良姿態”的改善
“二郎腿”“盤腿”蹺不得,小習慣大問題!
最后提醒大家,每個人個體差異較大,出現的體態問題也不同,并不是每個人產后都需要“收胯”。自身要有正確的判別意識,不要盲目跟風做產后康復項目,有特殊疼痛問題及時尋求專業醫師團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