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和晝夜溫差增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進入了高發(fā)期。如何在家庭中常備兒童呼吸道感染常用藥物?這些藥物該如何選擇使用,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第一大類:退熱藥
發(fā)熱是兒童急癥,常常使家長手足無措。所以,劉主任首先建議大家常備解熱鎮(zhèn)痛藥物。目前市面上常用退熱藥有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也為一線退熱藥物,安全性較高。
一般按照年齡,2~6月齡兒童首選對乙酰氨基酚,6月齡及以上兒童選擇對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均可。特別提醒,水痘避免使用布洛芬退熱,蠶豆病避免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藥使用后寶寶仍可能再次發(fā)熱,可配合物理降溫,如退熱貼、溫水外敷和溫水浴等。
家長切勿因焦慮增加超出說明書的給藥頻次或給藥劑量,以防止藥物過量給寶寶造成傷害。兩種退熱藥一般不建議交替使用。對于≥2月齡嬰兒,腋溫≥38.2 ℃或因發(fā)熱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舒服時,由于年齡小,病情變化快,建議家長們及時帶寶寶去醫(yī)院就診。
第二大類:止咳祛痰藥物
兒童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癥狀除了發(fā)熱外,還常見流涕、咳嗽、咳痰、喘息等。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止咳藥物呢?
其實咳嗽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質(zhì)的保護性反射,不推薦常規(guī)使用鎮(zhèn)咳藥物治療。當咳嗽顯著影響了寶寶的睡眠和飲食時,可酌情用鎮(zhèn)咳藥對癥處理,含蜂蜜的糖漿等(1歲以下禁用)也有助于兒童咳嗽的緩解。在準備止咳祛痰藥物時,家長們應(yīng)注意首選兒童專用藥,其次是成人與兒童共用藥。
第三大類:抗菌藥物
兒童呼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單一病原體感染,也可能是混合感染。
如果是單純病毒感染,頭孢等藥物是無效的,建議家長帶寶寶就醫(yī)明確感染病原體,酌情使用抗菌藥物。如果寶寶有用藥過敏的,就醫(yī)時需告知醫(yī)師。用藥過程中出現(xiàn)皮疹、惡心、嘔吐等,立即停藥并到醫(yī)院評估是否為藥物不良反應(yīng)。
此外秋冬季建議家庭常備抗流感病毒藥物,主要包括奧司他韋和瑪巴洛沙韋,奧司他韋使用時要注意在出現(xiàn)流感癥狀后盡早使用,服用奧司他韋后48小時內(nèi)不接種流感減毒活疫苗。
第四大類:霧化藥物
霧化吸入藥物是輔助治療手段,可居家完成,簡單易行。
但需要注意:1.霧化藥物不含抑菌劑,不能長時間存放在霧化器中,打開后需立即使用。2.如有多種霧化藥,需咨詢醫(yī)師不同的霧化藥物是否能夠混合。3.兒童霧化時最好選擇坐位,嬰幼兒可半坐臥位。4.含激素類藥物霧化結(jié)束,注意漱口和洗臉。
兒童服用呼吸道感染常用藥物后發(fā)生嘔吐,是否需要補服?對于這個問題,劉主任建議如服用藥物后立即嘔吐,嘔吐物中可見完整的片劑、膠囊劑或全部液體,可考慮補服。如服用時間超過15 min,需考慮補服后藥物過量,建議咨詢醫(yī)師后再決定。
兒童是秋冬季易患病人群,希望家長們科學育兒、合理備藥,“小病”做到有備無患,安然度過。